2008/09/08

美編不老,只是遇上電腦

■美編不老,只是遇上電腦


不論你現在幾歲,我覺得你都該學電腦。不一定為了工作,不一定為了玩game,也不一定為了上網看看大千世界,或製作一個圖文並茂的個人網頁......。只為了那會帶來一種可能。一種可能-對我來說,就已經是學習的莫大動機。


老美編打開電腦,叫出3D繪圖軟體Bryce 3.1,再打開昨天做了一半的圖檔,聚精會神的看了一會兒,才決定先改變一下雲彩的顏色再說。


Bryce 3D是個非常有趣的軟體,即使你是個完全沒有美術概念的孩子,也可以輕鬆做出很漂亮的立體圖案;但Bryce 3D也很複雜,比平面的繪圖軟體多了一度空問,大多數的學習概念就要從新建立,要不然一定會挫折不堪。好像所有的圖像軟體都有這個特徵:只要有人教,很快你就會做一點簡單(但看起來「神奇」)的特效,但等你真的有了具體的想法時,就難免到處碰壁。


從2.0的版本開始,老美編就和Bryce 3D努力搏鬥了;這並不是什麼大新聞,也不是老美編多麼特別的一次學習-早在好幾年前,他就開始了學習、放棄、學習、改變......的生活。


比如說,用了Photoshop好一陣子後,老美編才熟練了用平面繪圖軟體模擬立體圖像,但既然都有了3D軟體(其實3D軟體也是一種模擬),又何必再用平面繪圖軟體來模擬呢?老美編再老也得學到老。


但是,老美編其實並不很老。


認真說起來,老美編連白頭髮都還沒有幾根,平常時分精神還是健旺的很,最多最多也不過是在開例行會議時偷偷打個小小的瞌睡。


說他老,是因為他走過了好幾個時代。


■媒體戰國,美編出頭


老美編在大學裡讀美術設計時,一定學過鴨嘴筆。


鴨嘴筆是畫線的工具,可以畫得又黑又均勻又漂亮,裝在圓規上還可以畫很圓的圓,高手更能善用筆嘴的傾斜做各種變化,但新手用起就來很麻煩了-要很小心沾墨水、很小心調寬度、很小心運筆,畫完線後還要很小心的提筆、再很小心的讓墨水完全乾透。然後,他才能很小心的再畫另一條線。


很麻煩,但是在那個工具有限的年代,不會用鴨嘴筆的美術設計人口才真叫異類。


畫一條線就有那麼麻煩,每天出刊的報紙怎麼辦?不,二十幾年前的報紙很少有「畫線」這一回事,那時排版的是一個一個的鉛字,所有新聞版面上的線條(大多是欄與欄之間的分隔線),都是用一頭薄一頭細(叫做「八分條」,意思是較厚的那邊也只有八分之一個六號字寬)的鋼片「壓」出來的;回想起來,當年會用到鴨嘴筆的,大概只有較講究的雜誌,和遠遠沒有今日蓬勃的廣告公司等等。


本來老美編是沒有太大的舞台可以伸展拳腳的,但老美編的八字,就是比別人好。


因為就在他離開校門不久,各種平面媒體便逐漸從「菁英用品」成為老百姓的「民生用品」,驚人的成長幅度,幾乎可以和今天電腦工業相提並論;而在市場驟然變大後,競爭頓起,美術上的表現,也才開始在各種平面媒體上日受重視。


剛好就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,老美編進入一家風起雲湧的大報社上班。他的機會來了-但如果畫一條線就要老半天,他怎麼有時問做設計的事,提升日報的版面素質?


■畫一條線,貼一條邊


還好,1970年代後期,美術社裡出現了一種進口的、叫做「針筆」的東西。針筆的筆尖,其實是一根細細的金屬導管,裡頭有一根更細的鋼針疏導墨水,從0.1(百分之一公分)、0.2、0.5......到2.0(兩公匣)的規格都有,老美編不必再一點一點的調寬鴨嘴筆的間隙,也不必再擔心昨天畫的那條線比今天粗。


美工線條,被規格化了。


老美編學習新事物的精神向來一流,因此早在十幾年前,就有人誇他是「台北線王」,因為他老人家用針筆畫線時,幾乎線頭到線尾都一樣粗細-針筆在落紙和收筆時,墨水多少會多出那麼一些些(鴨嘴筆就比較沒這個問題),往往必須再用白色的廣告顏料小心翼翼的修過,所以畫線粗細如一的美編很是難得。


不過,針筆的原理也限制了它的寬度,用針筆畫的線不可能太粗;也因為針筆嘴很容易刮起紙毛而阻塞,不但必須經常清理、更不可能拿來「塗」線-那麼,要畫一條5.0(半公分寬)的粗線時怎麼辦呢?


別擔心,你要一條半公分寬的線嗎?沒問題,到了1980年代,有一種黑色的美工膠帶就做這個用的,你拉開那卷標著2.0、5.0、甚至更粗的,「規格化」的膠帶往紙上一貼,再用美工刀輕輕一割,要多長、多寬、多黑的「線」都有。不要那條線啦?撕掉就是,非常非常之方便。


說起美工刀,老美編當年用美工刀也是一絕,手之所觸不遜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切文解字更勝第四台的九孔雷射鋼刀;而使用寫真膠(或後來的3M噴膠)貼版時,更是一貼就「到位」,很少需要撕起再貼。


然而,老美編所得面對的挑戰,不過才剛剛開始而已。


■剎那間,轉型在眼前


我不知道事情是從印刷、製版、分色,還是美術設計人員自己開始的;似乎只在一夕之間,不會使用電腦的美編-我是說「上班族」的美編,不是出售創意的藝術家或半藝術家-都面臨了「轉型」的困境。


在過去,畫一條線要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(回想起來,看老美編畫線是個奇觀:那隻拿針筆的手明明一路抖動過來,畫出來的線卻其直無比),套句TVBS主播群最愛用的語法-如今「又是如何」呢?


如今不管你有沒有見過鴨嘴筆、針筆,只要打開組版軟體、試算軟體、文書軟體,你要畫多直多長的線都易如反掌-在專業的排版軟體中,0.1厘米的線根本不算細線,「極細線」才叫細。


「極細」是多細呢?就是過去你用什麼鴨嘴筆、毛筆、原子筆、針筆都畫不出來的那種細。


在過去,美編桌上的工具真的是多如牛毛:一把美工刀、鋼邊尺,一張量字表(照相打字時用的),一條寫真膠,一罐噴膠(以及噴膠水時用的大紙盒),一塊切割墊-更早時是一塊厚厚的大玻璃,割得千瘡百孔割到沒地方割了,換面再割);一綑描圖紙,還有一張一張的,印著各種花邊、灰網的叫screen tone的東西......。當然,桌邊不遠處還得有一大疊印著縱橫交錯藍色線條(藍色在製版時不感光,那些線條才不會印出來)的完稿紙。


如今又是如何?


如今別說我師父身上不再帶著他最常用的0.1、0.2、0.5三隻針筆,看不到一次可以置入五條銳利刀片的專業美工刀,就算你在他的辦公桌抽屜裡外找個三天,再也找不到一樣上述那些往昔一日不可或缺的工具;桌上不再到處有膠痕,身上不會黏著照相打字回家,鼻孔裡更不會老覺得有股膠水味。


我的感覺是,一切真的都還恍如昨日。


■來的很慢,到的很快


電腦時代的「巨輪」輾過媒體時,其實感覺上並沒有那麼迫切;所以除了老美編,那時我們根本不覺得有個「新時代」要來。


不管是老文編或老美編,都有整整將近十年的光陰,望著鍵盤和滑鼠逐漸造成一個真正的新時代。我們都不覺得那和我們有什麼關係-電腦那麼貴、用起來那麼難,一家那麼大的報社要全面電腦化?


那得花多少錢、費多少口舌?那些大牌編輯、記者,更不會和你玩什麼電腦化;不,當時真的是殺了我們,也別想教我們相信電腦可以拿來出報紙,一兩千人可以同時完全拋棄過去工作的方式。


我們冷眼看著老美編從最早的蘋果電腦「玩」起,是的,過去我們總說是「玩」電腦,一路看他十幾二十萬的砸下去,除了「真有閒錢」還真想不出其他的理由來;然後微軟冒出頭來了,DOS、Windows3.1 整人整了好幾年,世界上忽然多出了兩種人-一派叫 PC,另一派叫麥克族,各玩各的,老死不相往來。


一切真的都還恍如昨日。忽然間,蘋果電腦推出了PowerPC、微軟推出了Windows 95,兩大陣營可以溝通,學習電腦不再那麼艱難了。


忽然問,報社真的要全面電腦化了。


老美編的諄諄告誡,在我們開始有了三兩部電腦以後,就變得比較有人聽了,但還是有人覺得「莫管他人瓦上霜」。


■傳統下的獨白


三年多前,我上班的那本雜誌決定「結束營業就是賺錢」,因此除了少數人外其他同仁都得接受資遣、另找頭路;在過去,這不會是我們一位美麗的美編同仁的問題,因為美編熟手十幾年來一直都很搶手,而她不只能力好、經驗足,而且個性親切溫和,很得人緣,即使不得已換過幾個環境,向來也都是她挑工作,從來沒有工作挑她這回事。


但這一次,不但新工作挑剔她,甚至讓她嚐到了生平第一次求職無門的窘境。


不論是哪一家新成立、需人孔急的平面媒體,竟然都對她說抱歉-因為就幾乎是從那時起,新平面媒體規劃的流程一定是「從這部電腦到那一部電腦」。舊有的報章雜誌呢?回頭望去,也幾乎都正在電腦化之中。


沒有一家平面媒體,願意接受這個完全不會電腦,卻有「行情」的美術「新人」。


不教而殺謂之虐,既然大家都在一起工作,社方獨獨沒給她學電腦的機會嗎?


不,當我們其他人在有了接觸電腦的機會,和影像、排版、文書......軟體搏鬥,並被早期速度慢、學習難的電腦環境整得鼻青臉腫時,她是唯一堅持「在傳統下獨白」的人;但是,不管是不是巧合,在其他人的新工作都很快有著落時,她也是唯一還在四處請託的人。


■過去的,已成過去


你是不是正在學電腦,而旦整天被人笑、由人罵?那些不用電腦的人,是不是一天到晚嘲笑你「你不是會用電腦嗎,怎麼連這個也不會?」


噢,你不是唯一的那個人。當年我們三、四個人用一個叫做Freehand的軟體,半天還畫不出一個「大餅圖」時,優雅、總是從容不迫的她偶爾也會走進電腦房(以前的電腦,可不是人人桌上都有一部的),笑著告訴我們:「還是我來畫吧,三十分鐘就好了。」


我始終忘不了,當我聽說她寧願以三分之一的薪水重頭來過、卻仍然被拒絕時,我當時的心情。


新世代的美術編輯一個一個從學校裡畢業出來,每個都會操作麥金塔,會用Quark組版,會用Photosbop處理影像.....。我並不覺得她「惡有惡報」,不,即使我們真的把握機會學會用電腦做一點事,坦白說,也還離可以拿來找個工作遠得很。相反的,我感到絲絲的憂傷-我們這一代的人,生於戰後而長於困苦,好不容易才學會了一技之長,是不是也免不了也要被捲入電腦的洪流之中、一切重新來過?


我們有經驗、有歷練,工作的「技術」更都不在話下,但在電腦的大潮下,那些技術再也不成其技術-以我來說,過去花了五六年學到的鉛字排版知識,現在就根本一文不值。


■十年生聚,一朝去盡


在過去,沒讀過美術科系的人也許可能成為藝術家、設計家,卻幾乎沒有機會得到一份設計完稿的工作;但在「用電腦組版」成真的這幾年間,我們-我是說像我這種沒有繪畫細胞、有圓規都畫不好圓的人-如果搶先學會組版軟體,就有可能得到一份收入不差、有專業尊嚴的工作。


有史以來第一次,你不必一定要學過美術,只要能熟練的使用電腦工作,你就有資格成為美編-最少最少也是個完稿的高手。


也不只在媒體這一邊,媒體的下游,只有比媒體電腦化得更厲害。


過去通行的,完稿紙上蓋著描圖紙,上面標滿了專業用語:-M3OY4OC50、30%灰網、出血、去背......-的手工稿,別說還記得怎麼做的製版人員多不多,「肯做」的肯定沒幾個。


電腦太方便了。一張過去需要七拼八湊、花去一個熟手半天功夫的影像合成,現在只要透過電腦,十幾分鐘就可以輸出四色網片,不必擔心沒貼牢,不愁去背去得不徹底。


在我們那個時代,到處都是寫得一手好字的人,許多長年在媒體工作的人,更是不但寫得漂亮還寫得工整寫得飛快,但這樣需要「十年生聚」的事,你現在只要下點苦工夫,不用半年,你就可以「寫」得比98%的我們那一代的編輯更工整、更快。


可惜……..就是有些人總不覺得。


■奇怪的「螢幕小鍵盤」


自從我有幸進入PC home工作以來,我的朋友常問我兩個問題。第一個是:你覺得我應不應該幫孩子買一部電腦?第二個是:你覺得,像我這個年紀的人該學電腦嗎?


當然,只要有機會、有必要,當然我們都得「電腦化」。


但是,「電腦化」並不只是「用電腦工作」。


我過去工作的地方有位很特別的女編輯。這位女編輯從我和她同事以來,就一直用電腦工作;但是,她每次「打字」時,總是先用滑鼠叫出「螢幕小鍵盤」,然後用滑鼠在上面點ㄇ點ㄣ再點ˊ,終於才打出一個「門」來;我問她為什麼不和我們一樣學大易,她說:「哎呀,你不知道我的手指頭有多笨,要我記住那些拆字口訣又有多難。」


那麼,又為什麼不直接打鍵盤上的注音鍵,要叫出那個奇怪的「螢幕小鍵盤」?她說:「我很容易頭暈,如果要我上班時一直這樣看上看下,我才受不了呢。」


還好她是個檯面編輯,平常不過打打標題、前言......,一天打不了幾個字,要不然別說她自已有沒有貧血的問題,她的上司只怕看她工作十分鐘就會先昏倒。


剛開始看她那樣打字時,我真的是很不以為然。我始終相信學個中文輸入法並沒有那麼難,也許只需要多一點決心;而且事實是,在規定必須使用電腦工作後,她明顯地都得忙到很晚才能下班-沒辦法,她在改稿、下標題的「打字」上付出了太多時間。


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,一年多前,我又在她工作的雜誌社裡見到她;讓我既意外又意料中的,她的螢幕上,還是掛著一個「螢幕小鍵盤」,還是握著滑鼠努力「打字」。


看她打字,真的是沒辦法不想起「很沒效率」這四個字-還好,最少她「按字」比以前快得多了。


■只為了那是一種可能


這不是學電腦。對我這個年歲的人來說,學電腦是得「忘掉過去」的。


不論你現在幾歲,我覺得你都該學電腦。不一定為了工作,不一定為了玩game,也不一定為了上網看看大千世界,或製作一個圖文並茂的個人網頁......。


只為了那會帶來一種可能。


一種可能-對我來說,就已經是學習的莫大動機。


老美編學電腦的時候還不太老,所以雖然他「理論上」比我老(意思就是「年紀比我大,看起來此我年輕」),卻早已投身電腦之中,比我們不會畫線的人都更早忘了過去他是「台北線王」那回事。


啊,我記得,在更早更早、還沒有開始學電腦以前,老美編曾經也是坐擁數以千計的好唱片的人,更有一個非常高級的傳統唱盤,但當雷射唱片時代才剛來臨,老美編幾乎立刻就明白,「刻盤」的時代已經過去。


在當時,我們聽說他就這樣賤賣了他的那些寶貝唱片時,簡直難以置信,「雷射唱片八字都還沒一撇呢」,我們說;「哎喲,CD的聲音多難聽啊,一點感情也沒有」,我們說。那都是事實,但老美編看到的,卻是一個趨勢。


老美編總是對的,這大概是為什麼,他會是我們好幾家雜誌社的共同美術總監的原因。


P.S.


很久很久以前,2000年時的一篇文章,出自PC Home當時的副總編輯陳正益先生的專欄,還記得嗎?他是位很有名的球評唷。


除了專業術語之外,其它跟電腦沒有直接關係的內容,反而是最值得深思的。